诗词原文
折花枝
唐·李商隐
美人长叹艳容萎,含情收取摧折枝。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深巷无人迹,时见梨花照水明。
作者及朝代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生活在公元813年至858年之间,他的诗作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曲折,难以索解,给人以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联想。
作者简介
李商隐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代,他早年曾得到令狐楚的赏识和培养,但仕途并不顺利,一生郁郁不得志,他的诗歌反映了晚唐社会的黑暗现实和个人遭遇的不幸,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译文
美人长长地叹息,她的容颜已经憔悴,满怀深情地拾起那被摧残折断的花枝,细雨绵绵,打湿了衣裳却看不见痕迹,闲花落地,也听不到声音,夕阳西下,深巷里空无一人,只有那梨花映照在水中,闪烁着明亮的光芒。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美人拾取摧折花枝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被摧残的惋惜和同情,也借景抒情,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赏析
这首诗的前两句“美人长叹艳容萎,含情收取摧折枝”直接点题,通过美人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被摧残的惋惜,后两句则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细雨湿衣、闲花落地等细节描写,既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又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而“日斜深巷无人迹,时见梨花照水明”则通过夕阳、深巷、梨花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凄美而宁静的氛围,使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美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商隐仕途不顺、生活困顿的时期,面对社会的黑暗和个人的不幸,诗人内心充满了无奈和惋惜,他通过描绘美人拾取摧折花枝的情景,寄托了自己对美好事物被摧残的同情和感慨,也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独和无奈,这首诗不仅反映了晚唐社会的黑暗现实,也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