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吹羌笛惊邻里,不用琵琶喧洞房。的解释

春秋86个月前

诗词原文

与东吴生归隐

唐·韦庄

十年身事各茫茫,白首相逢泪满裳。

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初香。

莫吹羌笛惊邻里,不用琵琶喧洞房。

且喜残丛犹有在,一枝堪折直须折。

作者及朝代

作者:韦庄(约836年-约910年)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韦庄,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至五代时期著名诗人、词人,他生活在晚唐至五代十国这一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亲身经历了黄巢起义和唐朝的灭亡,对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疾苦有着深刻的体会,韦庄的诗风清新自然,词则婉约动人,多抒发离愁别绪和个人感慨,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十年来身世漂泊,各自茫茫不知何处是归途,如今白发相逢,泪水沾满了衣裳。

年老之后已不知欣赏花的娇态,战乱之时只觉得酒初入口时最香。

不要吹起羌笛惊扰了邻里,也不要用琵琶在洞房里制造喧闹。

可喜的是还有残花败柳可供欣赏,那么能折取的枝头就尽管去折取吧。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久别重逢后的感慨和对时局的无奈,首联写两人分别十年后的重逢,泪湿衣裳;颔联写年老后的心境和对酒的依赖;颈联以“莫吹羌笛”和“不用琵琶”表达了对安宁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乱现实的厌倦;尾联则以“且喜残丛犹有在”的乐观态度,鼓励友人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

赏析

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通过描述与友人的重逢和对时局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思考,颈联“莫吹羌笛惊邻里,不用琵琶喧洞房”以音乐为喻,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乱现实的厌倦,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邻里和谐、家庭安宁的珍视,尾联则以乐观的态度鼓励友人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体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晚唐至五代十国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发的历史时期,韦庄亲身经历了黄巢起义和唐朝的灭亡,对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疾苦有着深刻的体会,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与东吴生的重逢更加显得珍贵和难得,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过去岁月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憧憬,同时也表达了对战乱现实的无奈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