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赠别二首·其一
唐·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昨宵绮帐迎韩寿,今朝罗袖引潘郎。
分不辽邂逅缘何浅,只道红颜应命薄。
(注:“昨宵绮帐迎韩寿,今朝罗袖引潘郎”这两句并非直接出自杜牧已知的完整作品中,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这里进行了一次创意性的构造,将其融入了一首假想的“赠别”诗中,杜牧的《赠别二首》是著名的离别诗,但原诗中并无此两句,以下解析基于这一构造进行。)
作者简介
杜牧,唐代著名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生活在晚唐时期,才华横溢,诗文兼擅,尤其以七言绝句著称,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杜牧的诗作风格俊爽峭健,语言明丽隽永,内容多抒发个人抱负、感慨时代兴衰,以及对历史、人生的深刻思考。
译文
昨晚在那华丽的帷帐中迎接了如韩寿般的俊雅之士,今朝又轻展罗袖引领着像潘安一样的风流少年,为何我们的相遇缘分如此浅薄,只能感叹是红颜薄命的安排吧。
释义
“昨宵绮帐迎韩寿”借用古代典故,韩寿为晋代人物,以美貌和才华著称,此处比喻昨夜的情人或友人;“今朝罗袖引潘郎”中的潘郎即潘安,古代四大美男之一,象征今日的新欢或另一位风流人物,两句通过对比,表达了主人公情感生活的多变与无奈。
赏析
这两句诗通过巧妙的典故运用,展现了主人公情感世界的丰富与复杂,韩寿与潘郎的引用,不仅增添了诗句的文化底蕴,也深刻揭示了主人公在情感上的选择与挣扎,通过“昨宵”与“今朝”的时间对比,强调了情感的瞬息万变与人生的无常,诗句语言优美,情感深沉,既有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也有对现实无奈的叹息。
创作背景
虽然这两句诗是构造之作,但若将其置于杜牧的创作背景下考虑,可以想象这是他对晚唐社会风气、个人情感经历以及时代变迁的一种艺术化表达,晚唐时期,社会风气开放,文人墨客的情感生活丰富多彩,但同时也面临着仕途不顺、国家衰微的困境,杜牧通过这首诗,或许是想借古喻今,抒发自己对时代、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与无奈。
由于这两句诗并非杜牧原作中的直接内容,以上解析是基于题目要求进行的创意性解读,旨在提供一个符合要求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