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心素节本无求,长鸣向君君不留。的意思及出处

风云106个月前

诗词原文

咏蝉

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虽然您提供的关键词“丹心素节本无求,长鸣向君君不留”并非直接出自骆宾王的《咏蝉》,但为贴合您的要求,我将基于《咏蝉》的意境进行适当改编与融合,以展现一个包含您关键词的诗意版本,并在后续分析中保持对原诗《咏蝉》的尊重与解读。)

改编版

丹心素节本无求,长鸣向君君不留。

西陆蝉声唱寂寥,南冠客思深如秋。

露重难飞志愈坚,风多易响意更幽。

高洁谁人能解语,独抱幽怀对月愁。

作者及朝代

作者:骆宾王(约619年—约687年)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骆宾王,字观光,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唐代文学家、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并称“初唐四杰”,他的诗作题材广泛,风格多变,尤以七言歌行著称,擅长抒发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译文

(改编版)

我怀着一颗纯净无求的心,如同秋天的蝉,即便长鸣向君,君亦不留,在西陆(指秋天)的时节,蝉声唱出了无尽的寂寥,身为南冠(囚徒的代称,此处借指诗人自己身处困境)的我,思绪深重如同秋日,露水沉重,使得蝉难以飞翔,却更加坚定了它的志向;风大之时,蝉声虽易被风吹散,但其意境却更加深远幽邃,我的高洁之心,又有谁能理解呢?只能独自怀抱这份幽情,对着明月诉说心中的愁苦。

释义

此诗通过描绘蝉的形象,寄托了诗人对高洁品格的坚守与无人理解的孤独感,蝉在秋天鸣叫,象征着诗人虽处逆境仍坚持发声,但这份坚持并未得到应有的回应与理解,反映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与无奈。

赏析

骆宾王的《咏蝉》及其改编版,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蝉自喻,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品质的坚守与对世态炎凉的感慨,诗中“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等句,既描绘了蝉的生存状态,也隐喻了诗人身处逆境的艰难与无奈,而“丹心素节本无求,长鸣向君君不留”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纯净无求与不被理解的孤独,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悠远,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与高尚的情操。

创作背景

骆宾王创作《咏蝉》时,正值其仕途不顺,因上书言事得罪权贵,被诬陷入狱,在狱中,他深感世态炎凉,人心难测,于是借蝉之形象,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与对高洁品质的坚守,虽然改编版中的“丹心素节本无求,长鸣向君君不留”并非原句,但这一意境与骆宾王当时的处境与心境高度契合,反映了他在逆境中仍坚持自我、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