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中案牍鱼鳞密,界上军书竹节稠。的意思及出处

小编146个月前

诗词原文

边事

唐·武元衡

萧萧陇水边秋声,

州中案牍鱼鳞密。

界上军书竹节稠,

山围故垒千重翠。

霜净羽旄干外肃,

风高鹰隼垒中愁。

圣朝尚武重匡扶,

莫倚金汤独固护。

作者及朝代

作者:武元衡(758年-815年)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武元衡,字伯苍,河南缑氏(今河南偃师东南)人,唐朝中期政治家、诗人、宰相,中书侍郎武平一之孙,武元衡自幼好学,长于诗文,建中四年(783年),登进士第,累官至比部员外郎、御史中丞等职,颇受唐德宗器重,贞元二十年(804年),拜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唐宪宗即位后,出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元和二年(807年),召还朝廷,复为宰相,元和八年(813年),罢为太子右仆射,元和十年(815年),因主张严惩藩镇叛乱,遭到刺客暗杀,遇刺身亡,谥号“忠愍”,武元衡工于五言诗,风格近似六朝,辞藻华丽,为时人所称,有《武临淮集》十卷,今编诗二卷。

译文

在萧瑟的陇水边,秋风呼啸,

州府的案牍堆积如山,如同鱼鳞般密集。

边境上的军书往来频繁,

如同竹节般紧密相连,

重重青山环绕着古老的堡垒。

霜降后,旗帜在城外显得格外肃穆,

风高时,鹰隼在堡垒中愁苦盘旋。

圣明的朝廷崇尚武力,重视国家的匡扶,

不要只依赖坚固的防御工事来守护国家。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边疆地区的紧张局势和军事活动的繁忙,首联以秋风和陇水为背景,营造出一种萧瑟的氛围,颔联通过“案牍鱼鳞密”和“军书竹节稠”两个比喻,形象地描绘了官府和军队事务的繁忙,颈联则通过自然景象和军事设施的描绘,进一步渲染了边疆的紧张气氛,尾联则表达了朝廷对边疆的重视和对军事力量的依赖。

赏析

这首诗以边疆事务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边疆地区的紧张局势和军事活动的繁忙,诗人以秋风、陇水、案牍、军书等元素为线索,将边疆的军事、政治、自然景象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幅生动的边疆画卷,诗人也通过尾联的议论,表达了对朝廷重视边疆、加强军事力量的期望,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中期,当时边疆地区频繁发生战乱,朝廷对边疆的治理和防御也备受关注,武元衡作为一位政治家和诗人,对边疆事务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感受,他通过这首诗,既描绘了边疆地区的紧张局势和军事活动的繁忙,也表达了对朝廷重视边疆、加强军事力量的期望,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当时边疆地区的实际情况,也体现了武元衡作为一位政治家和诗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