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秋夜长
唐·白居易
何处秋宵促,谁家月影寒。
蟾光犹半壁,鹤影已孤团。
梦断灯前字,愁生枕上烟。
昨夜南窗不得眠,闲阶点滴回灯坐。
作者及朝代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通俗易懂、贴近民生著称,对后世影响深远,白居易一生仕途坎坷,但始终保持着对人民生活的深切关怀,其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抒发个人情感,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译文
在何处秋夜变得如此短暂,哪家的月光投射下寒冷的影子,月光还只照亮了半边墙壁,而鹤的孤影已经凝聚成团,在灯前写字时梦境被打断,愁绪在枕边如烟升起,昨夜在南窗下难以入眠,只好在滴水的台阶旁,点亮灯火独自坐着。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秋夜难眠的情景,通过月光、鹤影、灯前字、枕上烟等意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愁绪。“昨夜南窗不得眠,闲阶点滴回灯坐”一句,尤为生动地刻画了诗人因心事重重而夜不能寐,只能在滴水的台阶旁独自坐守的孤寂形象。
赏析
这首诗以秋夜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诗中“蟾光犹半壁,鹤影已孤团”一句,以月光和鹤影的对比,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而“梦断灯前字,愁生枕上烟”一句,则通过梦境被打断和愁绪如烟升起的描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孤独与愁绪的氛围。“昨夜南窗不得眠,闲阶点滴回灯坐”一句,以诗人夜不能寐、独自坐守的形象,将全诗的情感推向了高潮,使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白居易仕途不顺、心情抑郁的时期,在唐代,文人墨客常通过诗歌来抒发内心的情感,白居易也不例外,他在这首诗中,通过描绘秋夜的景象和自己的心境,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迷茫,这首诗也反映了白居易作为一位现实主义诗人的敏锐洞察力和深刻情感体验。
这首诗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还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和创作背景,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思想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