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云未散东风暖,溟蒙正在高楼见。下一句是什么?

小编86个月前

这首诗词出自宋代诗人陈与义的《登岳阳楼二首·其二》,以下是详细的解析:

诗词原文

登岳阳楼二首·其二

宋·陈与义

天入平湖晴不风,楼前阁后暮烟浓。

山衔落日千林紫,渡口归来簇如蜂。

万瓦鳞鳞生碧烟,溟蒙正在高楼见。

江云未散东风暖,欲暮还须尽醉眠。

作者简介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洛阳人,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词人、诗论家,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登上进士甲科,历官太学博士、中书舍人、吏部侍郎、礼部侍郎、翰林学士、知制诰等,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任兵部员外郎,建炎二年(1128年)正月,御营使司及诸将多败,陈与义为避谗言而辞官,绍兴元年(1131年),被宋高宗任命为中书舍人,再任吏部侍郎,绍兴八年(1138年)十一月二十九日,陈与义因病去世,终年四十九岁,著有《简斋集》。

译文

晴天,西湖水平静无风,楼阁前后的傍晚时分的烟雾浓重,群山衔着落日淹没了树林,渡口的人们归来时像蜜蜂一样簇拥,成千上万间房屋像鱼鳞一样层层排列,升起袅袅炊烟,朦胧的景色在高楼上清晰可见,江上的云彩还未散去,东风送来暖意,傍晚时分我还要喝得酩酊大醉才肯去睡觉。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岳阳楼所见到的壮丽景色,以及他内心的豪情壮志,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感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赏析

这首诗的前两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后两句则写诗人登临时的感受。“天入平湖晴不风,楼前阁后暮烟浓”描绘了洞庭湖在晴天时的平静与美丽,暮烟的浓重更增添了景色的神秘感。“山衔落日千林紫,渡口归来簇如蜂”则通过落日与归人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洞庭湖的壮丽与繁华,后两句“万瓦鳞鳞生碧烟,溟蒙正在高楼见,江云未散东风暖,欲暮还须尽醉眠”则表达了诗人面对如此美景时的豪情壮志与陶醉之情,他站在高楼上,俯瞰着万家灯火与袅袅炊烟,感受着江云的未散与东风的暖意,心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陈与义在南宋初年,面对国家动荡、民族危亡的局势,内心充满忧愤与无奈之时,登临岳阳楼所作,他通过描绘洞庭湖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同时也寄托了他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在诗中,他借景抒情,将内心的豪情壮志与对现实的无奈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就是关于陈与义的《登岳阳楼二首·其二》的详细解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