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寺闲居亦半年,就中昨夜好潸然。的解释

梦梦76个月前

诗词原文

闲居夜感

唐·刘禹锡

湘寺闲居亦半年,就中昨夜好潸然。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悬。

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卒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他的诗歌风格多变,既有豪放不羁之作,也有清新自然之篇,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在湘江边的一座寺庙里我已经闲居了半年时光,就在昨夜,心中突然涌起一阵难以言说的悲伤,泪水不禁潸然而下,在昏黄的灯光下,我做了一个关于江南的梦,醒来时,只见一轮明月高悬在山间,心中充满了惆怅。

释义

“湘寺闲居亦半年”描述了诗人在湘江边的寺庙中度过了半年的闲居生活;“就中昨夜好潸然”则表达了诗人昨夜突然涌起的悲伤情绪;“灯前一觉江南梦”描绘了诗人在灯光下做梦的情景,梦境中或许有他思念的江南;“惆怅起来山月悬”则通过醒来后看到的山月,进一步烘托了诗人内心的惆怅与孤寂。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在湘寺闲居时的生活片段和内心感受,前两句直接点出时间和地点,以及诗人的心境变化,为全诗奠定了基调,后两句则通过梦境和醒来后的景象,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惆怅与孤寂,全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对闲居生活的描绘,也有对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创作背景

刘禹锡在唐代中期经历了仕途的起伏和人生的坎坷,他曾因参与政治革新运动而两次被贬谪,晚年才回到洛阳,这首诗可能创作于他被贬谪期间,在湘江边的一座寺庙中闲居时,在闲居的日子里,诗人或许对过去的经历有所反思,对未来的生活有所憧憬,同时也对当前的境遇感到无奈和惆怅,这种复杂的情感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抒发,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