匀如春涧长流水,怨似秋枝欲断蝉。的释义

春秋86个月前

诗词原文

秋思

唐·白居易

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

兽形云不一,弓势月初三。

雁思来天北,砧愁满水南。

匀如春涧长流水,怨似秋枝欲断蝉。

作者及朝代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通俗易懂、情感真挚著称,广泛涉及社会现实、人民生活及个人情感等多个方面,白居易一生仕途坎坷,但始终保持着对文学和人民的热爱,其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译文

夕阳如火般炽热,晴空比蓝还要深邃,云彩变幻莫测,如同野兽的形状各异;新月如弓,初露锋芒,大雁思念着北方的家园,砧声(捣衣声)满载着水南的愁绪,情感如同春天山涧中长流不息的清水,细腻而持久;哀怨则像秋天即将断裂的蝉鸣,凄切而动人。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日傍晚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前两句写夕阳与晴空,色彩鲜明,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氛围,中间两句通过云彩与新月的变化,暗示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更迭,后两句则直接抒发情感,用“春涧长流水”比喻情感的细腻与持久,用“秋枝欲断蝉”形容哀怨的凄切与深沉。

赏析

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将秋日傍晚的景色与诗人内心的情感巧妙融合,通过对比与象征,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特别是后两句,以“匀如春涧长流水,怨似秋枝欲断蝉”作为全诗的点睛之笔,既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也深刻揭示了其内心的情感世界。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白居易仕途不顺、远离家乡之时,面对秋日的萧瑟景象,诗人不禁触景生情,回忆起远方的亲人和曾经的岁月,在这样的背景下,他通过描绘秋日傍晚的自然景色,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孤独与哀愁,以及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期盼,这首诗也反映了白居易作为一位现实主义诗人,对人生、社会及自然的深刻洞察与感悟。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