洒洒滩声晚霁时,客亭风袖半披垂。的释义

梦梦76个月前

诗词原文

江亭晚望

唐·白居易

洒洒滩声晚霁时,

客亭风袖半披垂。

日衔山色夕阳尽,

江拥秋光白浪齐。

万井炊烟浮蔼蔼,

千帆暮影去凄凄。

谁人得似秋光巧,

画出山斋杖屦思。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居易的诗歌反映了人民疾苦和社会现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傍晚时分,雨过天晴,滩头的水声潺潺作响,我站在客亭中,微风拂面,衣袖随风半垂,夕阳衔着远山渐渐西沉,江面上波光粼粼,白浪翻滚,秋意盎然,千家万户的炊烟袅袅升起,笼罩在朦胧的暮色中,无数船只的帆影在暮色中渐行渐远,显得格外凄清,谁能像这秋光一样巧妙,将我这在山斋中漫步、手杖轻敲地面的思绪描绘出来呢?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傍晚时分在江亭远眺所见的景色,以及由此引发的内心感受,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了雨后初晴的江景,以及夕阳、炊烟、帆影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凄清的氛围。

赏析

这首诗以景起兴,寓情于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抒发诗人的内心情感,首联“洒洒滩声晚霁时,客亭风袖半披垂”以滩声、晚霁、客亭、风袖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凉意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颔联和颈联进一步描绘了夕阳、江面、炊烟、帆影等景色,将江亭晚望的景致展现得淋漓尽致,尾联则以“谁人得似秋光巧,画出山斋杖屦思”作结,将诗人的思绪与秋光巧妙结合,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白居易在江亭远眺时所作,当时,诗人或许正身处异乡,面对眼前的美景,不禁触景生情,想起了远方的家乡和山斋中的生活,他将自己的思绪融入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抒发内心的情感,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他的生活态度和情感世界。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