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浪淘沙·把酒问东溟
唐·刘禹锡
九日从吴处士登楚望台,望庐山
东望海门烟树微,西来秋雪浪飞飞。
日浮红浪生千叠,月落青山起万雷。
巨浸东隅终古在,洪涛南纪昔曾回。
西飞白日谁能系,东注黄流可得回?
作者及朝代
刘禹锡,唐代诗人、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河南洛阳人,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刘禹锡的诗歌创作,善于从民歌中汲取营养,风格清新自然,语言简练生动,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作者简介
刘禹锡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自幼好学,博览群书,贞元九年(793年),刘禹锡与柳宗元同榜进士及第,初授太子校书,后迁淮南节度使掌书记、监察御史等职,刘禹锡积极参与永贞革新,失败后贬为朗州司马,元和九年(814年),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被召回京,刘禹锡回到长安后,因在游玄都观时写下《游玄都观》一诗,触怒权贵,再度被贬为连州刺史,后又历任夔州刺史、和州刺史等职,大和二年(828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同年冬与白居易在扬州相遇,两人交往甚密,互有唱和,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历任太子宾客、检校礼部尚书等职,世称“刘宾客”,会昌二年(842年),刘禹锡在洛阳病逝,享年七十一岁。
译文
向东远望海门一带烟树朦胧,向西而来的是秋天雪浪滔滔。
太阳浮在红浪之上仿佛生出千叠,月亮落下青山之中仿佛响起万雷。
东海的巨浪自古就在那里,南方的洪水也曾回流。
向西飞去的白日谁能系住,向东流去的黄河之水又怎能回流?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海门、庐山等自然景观,以及日月星辰、江河湖海等自然现象的变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中“西飞白日谁能系,东注黄流可得回”两句,更是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世事无常的无奈与感慨。
赏析
这首诗以景起兴,以情结尾,通过描绘自然景观的壮丽与变幻,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时光流逝的深刻感慨,诗中“西飞白日谁能系,东注黄流可得回”两句,以夸张的手法,将时光流逝和世事无常的无奈与感慨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也通过描绘自然景观的壮丽与变幻,展现了自然力量的伟大与神秘,进一步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刘禹锡在九日重阳节时,与吴处士一同登上楚望台,远望庐山时所作,当时,刘禹锡正处于仕途不顺、人生坎坷的时期,对人生无常和时光流逝有着深刻的感慨,在登上楚望台远望庐山时,他被眼前的壮丽景象所震撼,同时也触发了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思考,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感慨与哲理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