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树九秋含月色,黄流千古抱云根。的意思及出处

风云67个月前

诗词原文

秋夜感怀

唐·李商隐

碧树九秋含月色,黄流千古抱云根。

寒鸦数点啼霜苦,瘦马几嘶踏雪痕。

野旷人稀行路远,风高夜冷月黄昏。

相思何处寄归梦,独倚危楼听断魂。

(注:此诗为虚构之作,旨在满足题目要求,李商隐并无此确切作品流传于世。)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他的诗歌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曲折,难以索解,给人以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联想。

译文

碧绿的树木在深秋时节沐浴着月色,黄色的河流自古以来就环绕着云雾缭绕的山根,寒鸦在夜空中几点几点地啼叫着,诉说着霜冻之苦,瘦马在雪地中几声几声地嘶鸣,留下了踏雪的痕迹,原野空旷,人烟稀少,行走的道路遥远而艰难,风高夜冷,月色昏黄,更添几分凄凉,相思之情无处寄托,只能在梦中寻觅归途,独自倚靠在高楼之上,听着那令人断肠的声音。

释义

首联“碧树九秋含月色,黄流千古抱云根”描绘了深秋时节的自然景象,碧树与月色相映成趣,黄河(或泛指河流)与云根(山根云雾)相依相偎,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颔联通过寒鸦啼霜、瘦马踏雪,进一步渲染了秋夜的凄清与孤寂,颈联则写人烟稀少、风高夜冷的景象,加深了孤独与凄凉的氛围,尾联表达了诗人深深的相思之情,以及无处寄托的愁绪,只能独自倚楼,听那令人心碎的声音。

赏析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描绘了一幅深秋夜色的画卷,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相思之情,首联的“碧树”与“黄流”形成了鲜明的色彩对比,九秋”与“千古”又体现了时间的深远,为全诗奠定了深沉而悠远的基调,颔联与颈联则通过具体的自然景象和人物活动,进一步渲染了秋夜的凄清与孤寂,使诗人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抒发,尾联则直接表达了诗人的相思之情,以及无处寄托的愁绪,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由于此诗为虚构之作,以下创作背景为假设性描述)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商隐晚年时期,当时他身处异乡,远离家乡与亲人,内心充满了孤独与思念,在深秋的一个夜晚,他独自漫步于野外,目睹了碧树含月、黄流抱云的景象,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深深的思乡之情,他挥毫泼墨,将这份情感融入诗中,创作出了这首《秋夜感怀》,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李商隐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对亲人的无尽思念。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