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夜泊
唐·韦庄
暝色已愁新北客,夕阳不见古南亭。
寒烟衰草凝衰绿,片月已能临榜黑。
欲问渔阳掺鼓声,遥天何益抱坟青。
穷途自觉无多恨,把笔题诗也一情。
作者及朝代
作者:韦庄(约836年-约910年)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韦庄,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至五代时期著名诗人、词人,他的诗作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深沉,尤其在词坛上成就显著,与温庭筠并称“温韦”,是“花间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韦庄一生历经战乱流离,其作品多反映战乱时代的苦难和个人情感的抒发。
译文
暮色已让新来的北方客人感到忧愁,夕阳下已看不见古老的南亭,寒冷的烟雾笼罩着枯萎的草木,凝结成一片衰败的绿色,一片孤月已经能够照亮漆黑的船舷,想要询问渔阳那边战鼓的声音如何,但遥远的天空又怎能慰藉坟茔上的青草呢?穷途末路时自觉没有太多怨恨,拿起笔来题写诗句也是一种情感的寄托。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夜晚停泊时的所见所感,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对过往的怀念以及身处困境中的自我慰藉。
赏析
首联:“暝色已愁新北客,夕阳不见古南亭。”以暮色和夕阳为背景,引出诗人的愁绪,新北客的身份暗示了诗人身处异乡,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颔联:“寒烟衰草凝衰绿,片月已能临榜黑。”通过寒烟、衰草、片月的描绘,营造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颈联:“欲问渔阳掺鼓声,遥天何益抱坟青。”渔阳掺鼓声象征着战乱和动荡,诗人想要了解远方的战况,但遥远的天空和坟茔上的青草却无法给予他任何安慰,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逝去亲人的怀念。
尾联:“穷途自觉无多恨,把笔题诗也一情。”在穷途末路时,诗人并没有陷入绝望,而是选择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现了诗人的坚韧和乐观。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韦庄晚年时期,当时他身处乱世,经历了多次战乱和流离失所,诗人通过描绘夜晚停泊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对过往的怀念以及身处困境中的自我慰藉,在穷途末路时,诗人依然保持着对诗歌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用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体现了诗人的坚韧和乐观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