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省老郎蒙主弃,月陂孤客望谁怜。下一句是什么?

春秋87个月前

诗词原文

下第寄司马札

唐·温庭筠

十年辛苦一枝桂,二月艳阳千树花。

未得同舟楫,心犹隔海涯。

槐省老郎蒙主弃,月陂孤客望谁怜。

生涯空托一弦琴,日暮东风怨别林。

作者及朝代

作者:温庭筠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晚唐著名诗人、词人,他才华横溢,精通音律,诗词兼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词与韦庄并称,多写闺情,风格秾艳精巧,对后世词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他性格放荡不羁,生活坎坷,多次科举不第,仕途不顺。

译文

十年来辛苦耕耘只为一朝折桂,二月里艳阳高照千树繁花似锦,却未能与你同舟共济,心仍隔在遥远的海角天涯,槐省(指朝廷)中的老臣被君王遗弃,月陂(地名或泛指月下之地)上的孤独旅人又有谁来怜惜?我的生涯只寄托在一把琴上,日暮时分,东风吹过,我在离别的树林中满怀怨恨。

释义

此诗表达了诗人科举落第后的失意与孤独,首联通过对比“十年辛苦”与“二月艳阳”,突出了诗人长期努力却未能如愿的遗憾;颔联“未得同舟楫,心犹隔海涯”进一步表达了与朋友或理想之间的隔阂;颈联“槐省老郎蒙主弃,月陂孤客望谁怜”直接抒发了被朝廷遗弃的悲哀和孤独无依的境遇;尾联则以“生涯空托一弦琴,日暮东风怨别林”作结,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迷茫和对现状的无奈。

赏析

此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通过对比、象征等手法,生动地描绘了诗人科举落第后的内心世界,首联的对比,既展现了诗人的坚韧不拔,又暗示了现实的残酷无情;颔联的“海涯”之隔,既是对物理距离的描绘,也是对心理距离的抒发;颈联的“槐省老郎”与“月陂孤客”,既是对个人身份的界定,也是对时代背景的反映;尾联的“一弦琴”与“怨别林”,既是对诗人生活状态的写照,也是对诗人情感世界的抒发,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温庭筠科举落第之后,温庭筠一生仕途坎坷,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中第,这首诗正是他在科举失利后,面对现实的无奈与失望,以及对未来前途的迷茫与忧虑时所作,诗中既表达了他对朝廷不公的愤慨,也抒发了他对人生境遇的感慨与无奈,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温庭筠作为一位才华横溢却命运多舛的文人,在科举制度下所经历的痛苦与挣扎。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