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游崇州
明·杨慎
明朝携手崇州路,白塔青林得重看。
古寺钟声传远近,小桥流水映晴岚。
人来人往如梭织,鸟语花香似画摊。
此地风光无限好,何须远游觅桃源。
作者及朝代:
杨慎(1488年-1559年),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今属四川成都市新都区)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哲学家,明代三才子之首,东阁大学士杨廷和之子,杨慎在文学上,特别是在诗词及散曲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他的诗作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深沉。
作者简介:
杨慎自幼聪颖,十一岁便能作诗,正德六年(1511年),杨慎殿试第一,授翰林修撰,嘉靖三年(1524年),因“大礼议”事件,杨慎偕同列二百余人伏阙哭谏,受廷杖,死而复苏,谪戍云南永昌卫,终世不赦,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杨慎卒于戍所,年七十二,追赠光禄寺卿,谥号“文宪”。
译文:
明朝的早晨,我们携手走在崇州的路上,再次看到了那白色的宝塔和青翠的树林,古老的寺庙钟声在远近之间回荡,小桥下的流水映照着晴朗的天空和山间的雾气,人来人往如同穿梭的织机,鸟语花香仿佛一幅美丽的画卷,这里的风光无限好,何必远行去寻找那传说中的桃花源呢?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崇州的美景和人文风情,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诗中通过描绘白塔、青林、古寺钟声、小桥流水等自然和人文景观,展现了崇州的宁静和美丽,通过人来人往和鸟语花香的描写,表现了崇州的繁荣和生机。
赏析:
这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深沉,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将崇州的美景和人文风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诗中既有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也有对人文景观的描绘,二者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崇州独特的魅力,作者通过对比和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杨慎在游历崇州时所作,杨慎一生坎坷,因“大礼议”事件被贬谪云南,但他始终保持着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在游历崇州时,他被这里的美景和人文风情所吸引,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赞美之情,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崇州的美景和人文风情,也反映了杨慎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