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茅茨行
唐·杜甫
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
腊日巴江曲,山花已自栽。
还因劳蜀使,更赋海云诗。
莫道茅茨无复见,古今时有致尧人。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茅屋简陋容易潮湿,云雾浓密难以散开,在腊日这天,巴江弯曲之处,山花已经自行开放,还因为劳烦蜀地的使者,再次赋写了关于海云的诗篇,不要说茅屋简陋无法再见,古往今来总有像尧舜一样贤明的君主和志士仁人出现。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茅茨(茅屋)的简陋与环境的艰苦,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活条件的淡然态度,通过“莫道茅茨无复见,古今时有致尧人”这一结尾,诗人寄托了对贤明君主和有志之士的期望,认为尽管生活环境简陋,但总有像尧舜一样的贤人出现,为社会带来光明和希望。
赏析
这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象的同时,也寓含了诗人深沉的感慨和期望,首联“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以茅茨和云雾为象征,暗示了生活的艰辛和环境的恶劣,诗人并未因此消沉,反而以“腊日巴江曲,山花已自栽”展现了生命的顽强和自然的生机,颈联“还因劳蜀使,更赋海云诗”则透露出诗人对于文学创作的热爱和执着,尾联“莫道茅茨无复见,古今时有致尧人”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以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态度,表达了对贤明君主和有志之士的期待和赞美。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杜甫晚年漂泊西南时期,当时,杜甫经历了战乱流离、仕途不顺等种种磨难,生活十分艰苦,他并未因此放弃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对贤明君主的期待,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描绘茅茨的简陋和环境的艰苦,表达了自己对于生活条件的淡然态度,同时寄托了对贤明君主和有志之士的期望,这种期望不仅是对现实社会的反思和批判,更是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