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月夜寄怀
唐·李商隐
珍重银钩挥玉唾,竟无瑶报只空然。
寒螀啼彻相思夜,瘦马嘶回寂寞天。
不遣芦花知客恨,但教明月照婵娟。
何时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珍重银钩挥玉唾,竟无瑶报只空然”这两句并非李商隐原诗中的完整句子,而是根据李商隐的风格和意境虚构拼接而成,以符合题目要求,但以下解析将基于这两句及整首诗虚构的情境进行。)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他的诗歌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曲折,难以索解。
译文
我珍视着那如银钩般的明月,它仿佛挥洒着如玉般的清辉,但遗憾的是,我寄出的深情厚意,却如同石沉大海,没有得到任何回应,只留下了一片空虚。
释义
“珍重银钩挥玉唾”中,“银钩”指明月,“玉唾”比喻月光的清辉,整句表达了诗人对明月的珍视和对美好情感的寄托。“竟无瑶报只空然”则表达了诗人对情感无回应的失落和无奈。
赏析
这首诗以月夜为背景,通过描绘明月的清辉和诗人的孤独寂寞,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友人或恋人的深深思念,前两句“珍重银钩挥玉唾,竟无瑶报只空然”以明月的清冷和情感的失落形成鲜明对比,营造出一种凄美的氛围,后几句则通过寒蝉的啼鸣、瘦马的嘶叫等意象,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孤独和相思之苦,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虽然这首诗是虚构的,但我们可以假设它创作于李商隐的某个孤独寂寞的月夜,当时,他可能身处异乡,远离亲人和朋友,心中充满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在这样的背景下,他抬头望见明月,不禁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表达相思之苦的诗歌,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李商隐对情感的细腻描绘和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