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欠渠陶谢债,夜来梦里又相寻。的解释

春秋4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山居

宋·释文珦

空山无俗声,心境自幽清。

林影日筛碎,泉声风送轻。

闲来观野史,兴至赋闲情。

也不欠渠陶谢债,夜来梦里又相寻。

作者简介

释文珦,南宋末至元初的僧人、诗人,他生于乱世,一生未仕,隐居山林,以诗酒自娱,释文珦的诗风清新自然,多抒发对山林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他的作品在当时及后世都有一定影响,是元代初期佛教文化与文学交融的重要代表之一。

译文

空旷的山林中没有世俗的喧嚣,心境自然变得清幽宁静,阳光透过树林,筛下斑驳的影子;微风拂过,泉水叮咚作响,声音轻柔悦耳,闲暇时,我阅读野史以消磨时光,兴致来时,便赋诗抒发心中的闲情逸致,我并不欠陶渊明和谢灵运(两位著名的隐士诗人)什么诗债,但夜晚在梦中,我又与他们相遇,共同探寻那隐逸的乐趣。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隐居山林、远离尘嚣的宁静生活,首联点明环境之清幽,心境之平和;颔联通过林影、泉声等自然景象,进一步渲染了山居的幽静与美好;颈联则展现了诗人闲适自在的生活状态;尾联以梦境与陶渊明、谢灵运相遇,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前贤的仰慕。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山居生活的宁静与美好,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山林中的自然景象与个人的心境相结合,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物我两忘的意境,尾联的梦境描写,更是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前贤的仰慕之情推向了高潮,使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和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

释文珦生活在南宋末至元初的动荡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仕途艰难,他选择隐居山林,以诗酒自娱,过着一种与世无争的生活,这首诗正是他在这种生活状态下创作的,表达了他对山林隐逸生活的热爱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通过梦境与前贤相遇的描写,也反映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