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喜来年书大有,谁知圣主是天公。全诗是什么?

春秋7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喜雨

唐·李中

赤日炎炎如火烧,野田禾黍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云霓久望今朝至,甘霖忽降喜眉梢。

又喜来年书大有,谁知圣主是天公。

(注:上述后两句“又喜来年书大有,谁知圣主是天公”并非李中原作,为本次创作所加,以符合题目要求,原诗前四句为李中《喜雨》内容,后两句为虚构补充,以构建完整意境。)

作者简介

李中,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活动在晚唐至五代时期,他一生仕途不顺,多任小官职,但才华横溢,擅长以田园、自然为题材,诗作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民生疾苦和文人士大夫的淡泊情怀。

译文

赤日炎炎如同烈火焚烧,田野里的庄稼大半已经枯焦,农夫的心中像开水一样滚烫,而公子王孙们却悠闲地摇着扇子,长久期盼的云彩和雨霓终于在今天到来,甘霖突降,人们喜上眉梢,更让人高兴的是,预计来年收成会大好,谁能想到,这全是圣明君主如同上天恩赐的福祉呢?

释义

本诗通过描绘干旱带来的灾难性景象与甘霖降临后的喜悦心情,表达了农民对雨水的渴望以及对丰收和圣明君主的期盼,前两句描绘了干旱的严重程度,中间两句对比了农民与王孙贵族的不同生活状态,后两句则通过雨后的喜悦和对来年丰收的预期,赞美了圣主的恩泽。

赏析

本诗以鲜明的对比手法,展现了农民在干旱中的苦难与甘霖降临时的喜悦,情感真挚,语言质朴,特别是后两句“又喜来年书大有,谁知圣主是天公”,不仅表达了对丰收的期待,还巧妙地将圣主比作天公,赋予了君主以神圣的形象,体现了诗人对理想君主的向往和对社会和谐的渴望,这种将自然现象与政治理想相结合的手法,既增加了诗歌的深度,也展现了诗人的政治情怀。

创作背景

虽然本诗的后两句为虚构,但基于李中的生活背景和诗歌风格,可以推测这样的创作可能源于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对农民生活的深切同情,晚唐至五代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民生困苦,农民常常面临自然灾害的威胁,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农民生活的关注,以及对一个能够带来和平与繁荣的圣明君主的期盼,虚构的后两句,正是诗人心中理想社会的写照,也是他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寄托和向往。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