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巫峡
唐·杨炯
三峡七百里,唯言巫峡长。
重岩窅不极,叠嶂凌苍苍。
绝壁横天险,莓苔烂锦章。
入夜分明见,无时断客肠。
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忽值两山盘作峡,更峨双石插为门。
阳台云雾迷楚国,蜀国江山入楚门。
作者及朝代
杨炯,唐代诗人,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杨炯以边塞军旅诗著名,所作多描写士兵的艰苦生活和战斗场面,风格雄浑刚健,气势轩昂,在当时独树一帜。
作者简介
杨炯自幼聪颖好学,十岁应神童举,待制弘文馆,二十岁举进士,授校书郎,后迁太子詹事司直,他性格耿直,敢于直言进谏,曾上书言事,触怒武则天,被贬为梓州司法参军,后迁盈川令,世称杨盈川,杨炯的诗风清新刚健,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译文
巫峡长达七百里,人们都说巫峡最长。
重重叠叠的岩石,远远望去,仿佛没有尽头,层峦叠嶂,高耸入云。
陡峭的崖壁横亘天际,险峻异常,崖壁上的莓苔如同锦绣般绚烂。
到了夜晚,月光下巫峡的景色清晰可见,无时无刻不牵动着旅人的愁肠。
连续三天早晨都还在黄牛峡,连续三天傍晚还未走出峡谷,行程缓慢。
就这样日复一日,不知不觉间鬓发已经斑白。
忽然之间,两座山峰盘绕形成峡谷,两座巍峨的巨石如同大门般矗立。
阳台山的云雾迷蒙,笼罩着楚国大地,蜀国的江山也仿佛进入了楚国的门户。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巫峡的壮丽景色和险峻地势,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奇观的赞叹和对旅途艰辛的感慨,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巫峡的雄奇壮美,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人生旅途的深刻思考。
赏析
这首诗以巫峡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巫峡的壮丽景色和险峻地势,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将巫峡的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奇观的赞叹和对人生旅途的感慨,诗中“忽值两山盘作峡,更峨双石插为门”一句,形象地描绘了巫峡的险峻和壮观,同时也寓意着人生的艰难和曲折,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杨炯在游历巫峡时所作,巫峡以其险峻的地势和壮丽的景色而闻名,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游览和创作,杨炯在游历巫峡时,被这里的自然景观所震撼,同时也对人生旅途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他挥毫泼墨,创作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巫峡的壮丽景色,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旅途的深刻感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