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家满路蹈春华,儿女欣欣不忆家。的释义

春秋7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春日行

唐·李颀

携家满路蹈春华,儿女欣欣不忆家。

桃杏满村春似锦,踏歌椎鼓过花桥。

作者简介

李颀,唐代诗人,约生于公元690年,卒于751年左右,字、号均不详,东川(今四川三台)人,后迁居河南颍阳,开元十三年(725年)进士,曾任新乡尉,晚年久居颍阳东川别业,过隐逸生活,李颀擅长七言歌行和五言律诗,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人皆有交往,诗名颇盛,他的作品以描写边塞风光和送别诗最为人称道,风格豪放,情感真挚。

译文

携带着全家人在春天的道路上漫步,享受着春天的美景,儿女们满心欢喜,连家都忘记了,桃花和杏花开满了整个村庄,春色如锦般绚烂,大家踏着歌声,敲打着鼓,欢欢喜喜地走过装饰着花朵的桥梁。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春日里一家人外出踏青、欣赏春光的欢乐场景,首句“携家满路蹈春华”直接点明了主题,即全家人一同在春天的道路上漫步;次句“儿女欣欣不忆家”则通过儿女的欢快心情,进一步渲染了春游的愉悦氛围,后两句“桃杏满村春似锦,踏歌椎鼓过花桥”则是对春日美景的具体描绘,桃花、杏花盛开,村庄被春色装点得如同锦绣一般,人们载歌载舞,欢度这美好的春日时光。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春日里一家人外出踏青的欢乐场景,诗人通过“携家”、“蹈春华”、“欣欣不忆家”等词语,展现了全家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对自然美景的向往,通过“桃杏满村春似锦”的描绘,将春天的美丽景色展现得淋漓尽致。“踏歌椎鼓过花桥”一句,更是将人们的欢乐心情推向了高潮,使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优美,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的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李颀个人的生活经历有关,作为一位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诗人,李颀在春日里携家出游,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生活的美好,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春天的热爱和对家庭生活的珍视,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生活的繁荣和人们精神生活的丰富,在唐代,春游踏青是一种流行的社会习俗,人们通过这一活动来放松身心、享受自然之美,李颀的这首诗正是对这一习俗的生动写照。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