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春宵
唐·苏轼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自是老人眠不著,近来春夜几曾长?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则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其书并列“宋四家”;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译文
春天的夜晚,即便是极短的时间也极其珍贵,花儿散发着丝丝缕缕的清香,月光在花下投射出朦胧的阴影,楼台深处,富贵人家还在轻歌曼舞,那轻轻细细的乐声,和着朦胧月色,一起飘进这夜色深深的庭院,夜深了,我这老人家却辗转难眠,近来这春夜,哪里还像过去那样漫长呢?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夜晚的美好与短暂,以及诗人因年老而难以入眠的感慨,前两句写春夜美景,后两句则转而抒发诗人内心的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的笔调描绘了春夜的美好,前两句“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用极其生动的语言刻画了春夜的珍贵与美丽,表达了诗人对春夜的热爱与赞美,后两句则笔锋一转,从对春夜的赞美转为对老人难以入眠的感慨,通过对比,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又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情感的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在北宋时期创作的,当时,苏轼已经步入晚年,经历了仕途的坎坷与人生的起伏,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感悟,在这样一个春夜,他独自品味着春夜的美丽与短暂,不禁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哲理与情感的诗作,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