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行路难
朝代:清代
作者:黄景仁
十程拟作一程快,一日翻成十日留。
望断关河千里外,行人却在白云头。
作者简介
黄景仁(1749年—1783年),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常州府武进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清朝乾隆年间著名诗人,自幼聪颖,少年时即有诗名,但一生穷困潦倒,不遇于时,年仅三十五岁便病逝于山西运城,黄景仁的诗作情感真挚,风格独特,多抒发穷愁不遇、怀才不遇之感,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译文
原本打算将十天的路程当作一天快速走完,却没想到一天的时间仿佛被拉长成了十天般漫长地停留,远望关山河流,绵延千里之外,而我这个行路之人,却仿佛置身于高高的白云之上,前路茫茫,归期无望。
释义
“十程拟作一程快”表达了诗人急于赶路、希望尽快到达目的地的心情;“一日翻成十日留”则转而描绘了实际行程中的缓慢与无奈,时间仿佛被拉长,一日如同十日般漫长。“望断关河千里外,行人却在白云头”进一步渲染了旅途的艰辛与孤独,以及面对遥远路途时的无助与迷茫。
赏析
这首诗以行路难为主题,通过鲜明的对比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焦虑与无奈,首句“十程拟作一程快”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速度的渴望,而次句“一日翻成十日留”则迅速将这种渴望拉回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突出了旅途的艰难与时间的漫长,后两句“望断关河千里外,行人却在白云头”则通过具象化的描写,将诗人的孤独与迷茫表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诗人内心的苦楚。
创作背景
黄景仁一生坎坷,多次科举不第,生活贫困潦倒,这首诗很可能是在他某次长途跋涉、历经艰辛的旅途中所作,面对漫长的路途和未知的前程,诗人内心充满了焦虑与无奈,这种情感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知识分子的普遍困境和心声,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