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行路难
唐·韦庄
中原万象听驱使,总随诗句皈行李。
春风处处动江波,夜雨时时滴花泪。
故国青山何处是,异乡人事几多非。
唯余惆怅满襟怀,独对斜阳忆旧归。
作者简介
韦庄(约836年-约910年),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晚唐至五代时期著名诗人、词人,韦庄出身京兆韦氏东眷逍遥公房,早年屡试不第,后因黄巢之乱避难江南,开始从事文学创作,曾任前蜀宰相,谥号“文靖”,韦庄工诗,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重要词人,并称“温韦”,所著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在当时颇负盛名,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有《浣花集》十卷,后人又辑其词作为《浣花词》。《全唐诗》录其诗三百一十六首。
译文
中原大地上的万物仿佛都在听从我的驱使,它们总是随着我的诗句一同归入行囊之中,春风吹拂,处处江波荡漾;夜雨绵绵,时时花朵含泪,故乡的青山究竟在何方?异乡的人事又有多少变迁,只剩下满襟的惆怅,独自面对斜阳,回忆着旧时的归途。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对人生旅途的感慨,首句“中原万象听驱使”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万物的深情厚意,仿佛它们都能听从自己的驱使,与自己一同旅行,次句“总随诗句皈行李”则进一步强调了诗歌与旅行的紧密联系,诗歌成为诗人行囊中的重要部分,接下来的两句通过描绘春风、夜雨、江波、花泪等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凄清、哀婉的氛围,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惆怅,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变迁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旅途中的所见所感,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诗人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巧妙地传达了自己内心的孤独和惆怅,以及对故乡的深深思念,诗人也通过对比故乡与异乡的人事变迁,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韦庄避难江南期间,当时,韦庄因黄巢之乱而离开长安,开始了长期的流亡生活,在流亡过程中,韦庄经历了许多艰辛和困苦,也目睹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这些经历深深地触动了韦庄的心灵,使他更加思念故乡和亲人,韦庄也意识到人生的无常和变迁,这些感受都融入了这首诗的创作之中,通过这首诗,韦庄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对人生旅途的感慨,也展现了他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敏锐洞察力和深厚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