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包含关键词“先生何犹便杜门,霜鬓犹烦玉堂宿”的诗句,实际上出自宋代诗人刘克庄的《和仲弟十绝》,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以及创作背景:
原文
《和仲弟十绝》
宋 刘克庄
先生何犹便杜门,霜鬓犹烦玉堂宿。
不向人间争宠辱,只将心事付沙鸥。
(注:此诗为节选,全诗共有十首,此为其中之一,但根据关键词,我们主要关注这一首。)
作者简介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人,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词人、书法家,他一生仕途坎坷,但文学成就颇高,是南宋后期的重要诗人之一,与陆游、杨万里等人齐名,他的作品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不羁的一面,也有细腻温婉的一面,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先生为何还要闭门不出呢?即便两鬓已经斑白,还要在朝廷中担任官职(玉堂宿,指朝廷中的官职),他不愿在人间争宠夺利,只愿将自己的心事寄托给沙洲上的鸥鸟。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或自己)淡泊名利、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的赞美,首句“先生何犹便杜门”以问句形式引出话题,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闭门不出的不解;次句“霜鬓犹烦玉堂宿”则进一步说明友人即便年事已高,仍在朝廷中任职,生活并不轻松;后两句“不向人间争宠辱,只将心事付沙鸥”则直接点明了友人的超脱与淡泊,他不愿卷入世俗的纷争,只愿与鸥鸟为伴,寄托心事。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淡泊名利、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的向往和赞美,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诗人将友人的高尚情操与世俗的争宠夺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友人的超凡脱俗,诗人以沙鸥为象征,寓意着友人的自由与超脱,使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美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刘克庄与友人(或自己)的唱和之作,在南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许多文人墨客都选择了隐居避世的生活方式,刘克庄作为一位有着深厚文学造诣的诗人,也深受这种社会风气的影响,他在诗中表达了对友人(或自己)淡泊名利、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的赞美,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或自己)高尚情操的赞美,也反映了南宋时期文人墨客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和生动的象征手法,诗人成功地传达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使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