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篷穿漏湿床席,波声打枕一纸隔。的解释

春秋7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江宿

宋·汤显祖

寂历秋江渔火稀,起看残月映林扉。

疏篷穿漏湿床席,波声打枕一纸隔。

想见翻鸥眠不得,暗随渔艇钓寒矶。

萧萧芦苇蛩吟砌,移到船窗梦亦稀。

作者及朝代

作者:汤显祖(1550年9月24日—1616年7月29日)

朝代:明代

作者简介

汤显祖,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汤家山(今抚州市),出身书香门第,早有才名,他不仅于古文诗词颇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医药卜筮诸书,在戏曲创作方面,他主张戏曲应该反映现实社会,同情人民疾苦,反对封建礼教,其最著名的作品是《牡丹亭》,与《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译文

寂静的秋江上渔火稀少,我起身看到残月映照着树林的门户,稀疏的船篷漏雨,打湿了床铺和席子,波浪的声音仿佛隔着一张纸就在枕边响起,可以想象到那些翻飞的鸥鸟也睡不着,它们暗暗地跟随着渔船到寒冷的钓矶边,萧萧的芦苇丛中传来蟋蟀的吟唱,这声音移到了船窗边,连我的梦也变得稀少了。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秋夜江边的住宿体验,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环境的寂静、自然的声音以及诗人内心的感受。“疏篷穿漏湿床席,波声打枕一纸隔”两句尤为生动,既表现了环境的艰苦,又体现了诗人与自然界的亲近感。

赏析

这首诗以秋江为背景,通过描绘渔火、残月、疏篷、波声等自然元素,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凄凉的氛围,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个人的感受与自然界的景象紧密结合,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情怀,特别是“疏篷穿漏湿床席,波声打枕一纸隔”两句,通过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描绘,将诗人身处江边的艰苦环境以及内心的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首诗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创作背景

汤显祖在创作这首诗时,可能正处于一种较为孤独和落寞的心境之中,他通过描绘秋夜江边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这首诗也可能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无奈,通过描绘艰苦的环境和内心的感受,寄托了自己的情感和理想。

汤显祖的《江宿》是一首充满诗意和哲理的佳作,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