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惭我短才涩欲无,霜余水涧流还涸”,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韦应物的《寄全椒山中道士》,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
原文:
《寄全椒山中道士》
唐·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惭我短才涩欲无,霜余水涧流还涸。
(注:“惭我短才涩欲无,霜余水涧流还涸”这两句在流传的版本中并不完整连贯,可能是对原诗内容的误记或混淆,在此,我将基于原诗进行解析,并尝试将关键词融入整体理解中。)
作者简介:
韦应物(约737-约792),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世家,早年曾任太子宾客、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等职,晚年辞官闲居,寄情山水,常与僧侣唱和,他的诗歌以描写山水田园和抒发隐逸之思见长,风格清新淡远,富有情趣。
译文:
今天我在郡守官署里感到格外冷清,忽然想起了隐居在全椒山的道士。
他或许正在山涧底捆扎着柴薪,回来之后点火烧煮白石充饥。
我想带着一瓢酒去远慰他在这风雨之夜,但落叶满山,他的行迹又在哪里呢?
我惭愧自己的才情短浅,思绪枯竭,就像那霜后的水涧,水流已经干涸。
释义:
本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道士的深切怀念和欲往探访而不可得的惆怅之情,前六句写郡斋之秋景及怀山客之情思,后两句(虽非原句,但尝试融入关键词)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情不足的惭愧和对自然景象变化的感慨。
赏析:
本诗以景寓情,情景交融,通过描绘郡斋的冷清、山中的清幽以及道士的隐逸生活,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友人的深切思念,诗人也借自然景象的变化(如落叶满山、水涧干涸)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和情绪变化,使得整首诗既有清新的画面感,又有深邃的情感内涵。
创作背景:
韦应物在仕途不顺、心灰意冷之际,常常寄情于山水之间,与僧侣道士交往密切,此诗可能是在他担任某郡守期间,因政务繁忙、心情烦闷而怀念起隐居山中的道士朋友时所作,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友人的真挚情感,也反映了唐代士人追求精神自由、超脱世俗的普遍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