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叹穷
唐·秦韬玉
身来年少今老翁,随身不去只有穷。
四时轮转春常少,百刻支分夜永多。
田里只知勤力作,官中不奈苦言何。
因思上计愆期者,应被旁人笑路蹉。
作者及朝代
秦韬玉,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字中明,一作仲明,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出身寒微,累举不第,曾谄事宦官田令孜,得为中书舍人,后不知所终。《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作者简介
秦韬玉虽出身贫寒,但才华横溢,擅长写诗,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波折,曾长期不得志,后虽因谄事宦官而短暂得志,但终未能实现其政治抱负,他的诗作多抒发个人感慨,反映社会现实,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动人。
译文
从年少时到如今已成了老翁,唯一随身不离的只有贫穷,四季轮转春天总是很少,一百刻里夜晚总是很长,在田里只知道辛勤劳作,对官府中的苦衷却无可奈何,想到那些上报朝廷计划延误的人,应该会被旁人笑话路途坎坷吧。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述诗人从年少到老年的经历,感叹自己一生贫困,无法摆脱贫穷的困境,诗中通过对比四季的短暂与夜晚的漫长,以及自己在田里的辛勤劳作与对官府苦衷的无奈,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与无奈,诗人以那些上报朝廷计划延误的人为喻,暗示自己的命运同样坎坷不平。
赏析
这首诗以朴素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贫穷的无奈与感慨,诗中通过对比与象征的手法,将诗人的内心世界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诗人通过描述四季的短暂与夜晚的漫长,暗示了人生的短暂与苦难;通过描述自己在田里的辛勤劳作与对官府苦衷的无奈,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与无力改变现状的悲哀,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的个人经历有关,秦韬玉一生坎坷,长期不得志,曾谄事宦官以求得官职,但终未能实现其政治抱负,这种经历使得诗人对现实充满了不满与无奈,从而创作出了这首感叹贫穷与命运坎坷的诗歌,通过这首诗,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贫穷的无奈与感慨,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