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古诗出自清代诗人沈德潜的《都门杂咏·其一》,全诗原文如下:
都门杂咏·其一 清 沈德潜 艮斋先生门下士,寒星向晓今余几。 秋风飒飒雨潇潇,故国江山别泪遥。
作者及朝代
沈德潜(1673年—1769年),字确士,号归愚,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清代著名诗人、诗论家,他一生致力于诗歌创作与诗学研究,是乾隆年间“格调派”诗歌理论的代表人物,曾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沈德潜的诗风清新自然,注重诗歌的格律与意境,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者简介
沈德潜自幼聪颖好学,早年即展现出文学才华,他一生仕途较为顺畅,但始终保持着对诗歌的热爱与追求,他的诗歌作品数量众多,题材广泛,既有反映社会现实的佳作,也有抒发个人情感的诗篇,他还是一位重要的诗论家,其《说诗晬语》等著作对清代诗歌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译文
作为艮斋先生门下的学生,如今在这寒冷的夜空中,还能剩下几颗明亮的星星陪伴我到天明呢?秋风飒飒,细雨潇潇,当我即将离开这片故土时,望着遥远的江山,心中充满了离别的泪水。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师门的怀念与对故土的眷恋之情,首句“艮斋先生门下士”点明了诗人的身份与师承关系;次句“寒星向晓今余几”以寒星喻指自己及同门师兄弟,暗示随着时间的流逝,同门中能够坚持初心、保持才华的人已所剩无几;后两句则通过描绘秋风、细雨、故国江山等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即将离别的深深不舍与哀愁。
赏析
这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诗人以寒星自喻,既表达了对师门的怀念与对同门的关切,又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通过秋风、细雨等自然景象的描绘,营造了一种凄清、哀婉的氛围,进一步加深了诗歌的感染力,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故国江山”这一意象,既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又暗含了对国家、民族的深深忧虑。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沈德潜即将离开京城或某个重要地方之时,作为一位在京城为官多年的文人,沈德潜在仕途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种种压力与挑战,在即将离开之际,他回顾自己的师承关系与人生经历,不禁感慨万千,作为一位有着深厚家国情怀的诗人,他也对即将离开的故土与祖国充满了深深的眷恋与忧虑,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促成了这首诗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