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桂树许多影,不隔冰轮些子光。下一句是什么?

小星77个月前

诗词原文

中秋月

宋·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如何桂树许多影,不隔冰轮些子光。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朴

朝代:宋代

作者简介

李朴,字先之,号章贡,北宋虔州(今江西赣州)人,他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哲学家,学识渊博,精通天文地理,曾参与编纂《大宋重修广韵》,李朴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物,同时融入哲理思考,作品在宋代文坛上具有一定的地位。

译文

明亮的月亮如同宝镜般高悬夜空,云间似乎连神仙的乐声都静了下来,秋色被月亮平分,一轮满月照亮了整个夜空,长久地伴随着千里云路,明亮无比,狡猾的兔子(指月中的玉兔)只能从弦月之外落下,妖异的蟾蜍(指月中的蟾蜍)也不要在眼前出现,为什么桂树(指月中的桂树)投下许多影子,却丝毫不能遮挡住月亮那清冷的光辉呢?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中秋之夜的明月,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月亮的皎洁、明亮以及月宫的神秘,诗中“皓魄当空宝镜升”形象地描绘了月亮升起时的壮观景象,“平分秋色一轮满”则表达了月亮在中秋之夜圆满无缺的美好寓意,而“如何桂树许多影,不隔冰轮些子光”则通过桂树影与月光的关系,进一步强调了月亮的明亮和穿透力。

赏析

这首诗以中秋月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月亮的皎洁、明亮以及月宫的神秘,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诗歌语言生动、形象,诗人还通过描绘月宫的景象,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特别是“如何桂树许多影,不隔冰轮些子光”一句,通过桂树影与月光的关系,巧妙地表达了月亮的明亮和穿透力,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形象。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宋代,当时社会相对稳定,文化繁荣,中秋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在宋代已经十分盛行,诗人李朴在中秋之夜,仰望明月,心生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描绘中秋月景的诗歌,通过诗歌,诗人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展现了宋代文人墨客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赞美。

这首诗不仅描绘了中秋之夜的明月美景,还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使得诗歌语言生动、形象,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