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病中思
唐·卢照邻
独坐空斋里,悠悠忽忽间。
丛生鬓上雪,闲落杯中酒。
暝色无边际,秋声入乱山。
古今此病元无药,癫到阴何便是仙。
作者及朝代
作者:卢照邻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卢照邻,字升之,号幽忧子,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与王勃、杨炯、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卢照邻工诗,尤其擅长七言歌行,对推动七古的发展有贡献,但其一生坎坷多舛,因患风疾(麻风病)而长期痛苦不堪,最终投颍水自尽,年仅四十岁,他的作品多抒发个人怀才不遇的悲愤和疾病缠身的痛苦,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译文
独自坐在空旷的书斋里,思绪悠悠,恍恍惚惚,鬓角已生出丛丛白发,闲来无事,只能借酒消愁,黄昏的暮色无边无际,秋日的风声穿过了连绵的山峦,古往今来,这病痛本就没有药物可治,或许只有像阴铿、何逊那样(指古代文人,此处借指超脱世俗的文人生活)癫狂到极致,才能算作是仙人吧。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因病困居、孤独苦闷的心境,以及对人生无常、病痛无解的深刻感慨,通过“丛生鬓上雪”表达了对时光流逝、青春不再的哀叹;“秋声入乱山”则象征着内心的纷乱与迷茫,末句“古今此病元无药,癫到阴何便是仙”更是将个人的痛苦升华到对人生哲理的思考,透露出一种无奈而又超脱的情怀。
赏析
卢照邻此诗,情感深沉,意境悠远,诗人以病中独坐开篇,营造出一种孤寂凄清的氛围,随后通过“鬓上雪”、“杯中酒”等意象,细腻地刻画了因病痛折磨而日渐衰老、借酒消愁的形象,诗中“暝色无边际,秋声入乱山”两句,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象,也寓含了诗人内心的迷茫与纷乱,末句以幽默而又苦涩的口吻,表达了对病痛无解的无奈,以及对超脱世俗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复杂而深刻的内心世界。
创作背景
卢照邻一生饱受疾病之苦,尤其是晚年时期,风疾(麻风病)的折磨让他身心俱疲,生活困顿,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它不仅是诗人个人病痛的写照,也是对社会现实、人生无常的深刻反思,在病痛与孤独的双重压迫下,诗人通过诗歌抒发内心的苦闷,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展现了其坚韧不拔的文人精神和深刻的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