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行遇雪
唐·刘叉
风搅长空寒骨生,
山寒入骨冰相似。
天公戏人亦薄相,
冰杀人来却道清。
作者简介:
刘叉,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活动于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他性格豪爽,不拘小节,曾欲持铁杵磨针以显示自己的毅力,但终因不合时俗而未能得志,刘叉的诗歌风格独特,多抒发不平之气,语言峻峭激越,自成一家。
译文:
狂风搅动长空,带来刺骨的寒冷,
山中的寒冷深入骨髓,与冰块相似。
上天仿佛也在戏弄世人,显得刻薄无情,
冰块冻死了人,却还说这是清冷的天气。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山中的严寒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冷酷无情的天道和世态的愤慨,首句“风搅长空寒骨生”描绘了狂风带来的刺骨寒冷,次句“山寒入骨冰相似”进一步强调了山中的严寒程度,与冰块相似,后两句“天公戏人亦薄相,冰杀人来却道清”则是对天道无情的讽刺,指出冰块冻死了人,但天道却仍然以清冷自居,显得冷漠而刻薄。
赏析:
这首诗以山中的严寒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巧妙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冷酷无情的天道和世态的深刻认识,诗中“风搅长空寒骨生”一句,以风搅长空为喻,形象地描绘了寒冷的程度,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刺骨的寒风之中,而“山寒入骨冰相似”一句,则将山中的严寒与冰块相比,进一步强调了寒冷的程度,同时也为后文的讽刺埋下了伏笔,后两句“天公戏人亦薄相,冰杀人来却道清”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以讽刺的口吻,指出了天道的无情和冷漠,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慨,整首诗语言峻峭激越,情感真挚深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刘叉个人的遭遇和时代背景有关,刘叉生活在唐代中后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期,他性格豪爽,不拘小节,但终因不合时俗而未能得志,在这样的背景下,刘叉可能对天道和世态的冷酷无情有着深刻的体会和认识,他通过描绘山中的严寒景象,巧妙地表达了对天道无情的讽刺和对现实的不满,这首诗也反映了刘叉诗歌风格独特、语言峻峭激越的特点。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首诗在流传过程中可能被赋予了多种解读和寓意,但以上解析是基于诗词原文和一般文学常识进行的合理推测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