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六一泉
宋·苏轼
细参六一泉中味,故有涪翁句子香。
试向人间争得似,只应清梦绕池塘。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北宋中期文坛的领袖人物,苏轼的诗词文赋均有极高的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译文
细细品味六一泉中的水质,仿佛能感受到涪翁(黄庭坚)诗句中的韵味与香气,试着在人间寻找能与这泉水相比的事物,恐怕只有那清梦缭绕的池塘才能与之媲美。
释义
“细参六一泉中味”指的是诗人仔细品味六一泉的水质,六一泉位于杭州西湖附近,苏轼曾在此地居住并多次游览,对这里的泉水情有独钟。“故有涪翁句子香”中的“涪翁”指的是苏轼的好友黄庭坚,他的诗句常带有一种独特的韵味,这里用来形容六一泉水的韵味如同黄庭坚的诗句一样香醇。“试向人间争得似,只应清梦绕池塘”则表达了诗人对六一泉水的喜爱,认为人间难以找到与之相似的美景,只有那清梦缭绕的池塘才能与之相比。
赏析
这首诗以六一泉为题材,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泉水的韵味和诗人的感受,诗人以“细参”二字开头,表现出对六一泉水的珍视和品味,接着用“故有涪翁句子香”来比喻泉水的韵味,既展现了诗人与黄庭坚的深厚友谊,又突出了泉水的独特魅力,后两句则通过对比和想象,进一步强调了六一泉水的珍贵和难以复制,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展现了苏轼高超的文学造诣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苏轼在杭州任职期间,苏轼在杭州期间,曾多次游览西湖及其周边的风景名胜,对这里的山水景色有着深厚的感情,六一泉作为西湖附近的一处名胜,自然引起了苏轼的注意和喜爱,在品味六一泉水的过程中,诗人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赞美六一泉水的诗篇,这首诗也反映了苏轼对好友黄庭坚的怀念和敬仰之情,以及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