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珍重儿童轻手折,绿针剌手却渠憎”,这两句诗出自宋代诗人杨万里的《芭蕉》,以下是这首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芭蕉
宋·杨万里
骨相玲珑透八窗,花头倒挂紫荷香。
绕身无数青罗扇,风不来时也不凉。
珍重儿童轻手折,绿针剌手却渠憎。
芭蕉叶上无愁雨,自是多情听断肠。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语言平易自然,形象鲜明,富有幽默感,被誉为“诚斋体”。
译文
芭蕉的骨相玲珑剔透,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它的全貌,花朵倒挂着,散发出紫荷般的香气,芭蕉叶环绕在身旁,仿佛无数青色的罗扇,即使风不来,也感觉不到凉爽,要珍重儿童,让他们轻手轻脚地折取芭蕉叶,因为那绿色的针尖会剌手,让人心生憎恶,芭蕉叶上落下的雨并不是愁雨,只是自己多情,听到雨声便感到断肠般的忧伤。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芭蕉的形态、香气、叶子的特点以及雨落在芭蕉叶上的声音,表达了诗人对芭蕉的喜爱和赞美,也通过“珍重儿童轻手折”等句,体现了诗人对儿童的关爱和对自然的尊重。
赏析
这首诗以芭蕉为题,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芭蕉的独特魅力,诗人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芭蕉赋予了人的情感和性格,使其形象更加鲜明、生动,诗人也通过芭蕉这一自然景物,表达了自己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的个人经历和情感有关,杨万里一生热爱自然,善于从自然景物中汲取灵感和感悟,芭蕉作为一种常见的植物,其独特的形态和香气吸引了诗人的注意,从而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诗人也可能通过芭蕉这一自然景物,寄托了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和感悟。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珍重儿童轻手折,绿针剌手却渠憎”这两句诗在整首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整首诗的意义和价值并不仅仅局限于这两句,只有全面理解整首诗的内容和意境,才能更好地欣赏和品味这首诗的韵味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