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夜静思
唐·李中
月色映窗纱,心随夜色遐。
幸然聚作水银泓,泻入清波无觅处。
孤影对寒灯,思绪乱如麻。
欲寄千里书,何处是君家。
作者简介:
李中,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活动在晚唐至五代时期,他的诗作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著称,多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李中的作品在当时颇受赞誉,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但因其生平事迹记载不详,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如一些知名诗人显赫。
译文:
月光映照在窗纱上,我的心随着夜色飘向远方,幸运的是,月光凝聚成了一汪水银般清澈的湖泊,但当它流入清澈的河水中时,却再也找不到它的踪迹了,我独自对着寒冷的灯火,思绪纷乱如麻,想要寄一封千里之外的书信,却不知你的家在哪里。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写月色和夜色中的个人感受,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前两句“月色映窗纱,心随夜色遐”描绘了夜晚的静谧和诗人内心的思绪;中间两句“幸然聚作水银泓,泻入清波无觅处”以月光为喻,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虽然月光明亮如水银泓,但一旦流入清波便无迹可寻,如同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难以寻觅;后两句“孤影对寒灯,思绪乱如麻,欲寄千里书,何处是君家”则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孤独和思念之情。
赏析:
这首诗以月色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前两句以月色映窗为引子,将读者带入一个静谧的夜晚;中间两句以水银泓和清波为喻,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后两句则以孤影、寒灯和千里书为意象,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孤独和思念,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由于历史记载不详,我们无法确切知道诗人是在何种情境下写下这首诗的,但从诗的内容来看,很可能是诗人在一个寂静的夜晚,独自面对月色和灯光,思念着远方的亲人,心中充满了孤独和无奈,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深情的诗,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个人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普遍存在的离别和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