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春日宴
唐·李中
华堂开宴赏春光,丝竹声声绕画梁。
共知春好毋虚掷,更复杯深肯剩残。
花影乱飞红雨细,柳丝轻拂绿波闲。
人生得意须行乐,莫待明朝空断肠。
作者简介
李中,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活动在晚唐至五代时期,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生哲理,尤其擅长在诗中融入对生活的深刻感悟,李中的作品在当时颇受好评,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但因其生平资料较少,具体事迹和成就多散见于各类诗文集和史书之中。
译文
在华美的厅堂里开设宴席来欣赏春天的美景,丝竹乐器发出的声音环绕着彩绘的屋梁,我们都知道春天的美好不应该被虚度,因此酒杯中的酒总是被喝得一滴不剩,不肯留下残酒,花影在微风中纷飞如同细雨,柳丝轻轻拂过平静的水面,人生得意之时就应该尽情欢乐,不要等到明天再来空自惆怅。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春日宴会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及时行乐的生活态度的倡导,诗中“共知春好毋虚掷,更复杯深肯剩残”两句,直接点明了主题,即春天是美好的,不应该被虚度,而应该尽情享受,连杯中的酒都不应留下残滴。
赏析
这首诗以春日宴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宴会的热闹和春天的美好,诗人用“华堂”、“丝竹”、“花影”、“柳丝”等意象,营造出一个充满生机和欢乐的氛围,诗人也通过“共知春好毋虚掷,更复杯深肯剩残”等诗句,表达了对人生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及时行乐的生活态度的认同,这种态度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一定的反叛性和超前性,体现了诗人对人生价值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个人的生活经历有关,晚唐至五代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的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和苦难,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可能希望通过描绘春日宴会的欢乐场景,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诗人也可能希望通过这首诗来鼓励人们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不要等到失去后才来后悔和惋惜,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中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也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