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忆钱塘
宋·李觏
昔年曾是江南客,此日重来意未休。
簿书海底白人头,孤负江南风月秋。
万井笙歌不记州,楼台灯火望中收。
夜深风露侵人骨,月照前山独倚楼。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觏(1009年—1059年)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李觏,字泰伯,号盱江先生,是中国北宋时期的一位重要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他生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卒于嘉祐四年(1059年),享年五十一岁,李觏一生以教学为主,自二十岁开始讲学,挂教于郡学,他博学通识,尤长于礼学,在北宋儒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被列为“北宋五子”之一(注:此“五子”与理学五子不同,包括范仲淹、欧阳修、胡瑗、孙复、李觏),他的著作丰富,主要有《直讲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外集》三卷、《礼论》一卷、《乐论》一卷、《易论》十三篇等。
译文
过去我曾是江南的过客,今日重来心情仍未平复。
公文堆积如山,使人白了头,辜负了这江南美好的风月之秋。
万井笙歌,我已不记得是哪个州,楼台灯火,在望中渐渐收拢。
夜深了,风露侵人肌骨,我独自倚楼,月光照耀着前山。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的深深怀念和对公务繁忙的无奈,首联回忆过去,点明自己曾是江南的过客,今日重来,心情复杂,颔联“簿书海底白人头,孤负江南风月秋”是全诗的核心,表达了诗人因公务繁忙而白了头,辜负了江南美好的风月之秋,流露出深深的遗憾和无奈,颈联写眼前景象,万井笙歌,楼台灯火,但诗人已不记得是哪个州,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记忆的模糊,尾联以夜深风露、月照前山为背景,描绘了诗人独自倚楼的孤独形象,进一步强化了诗人的无奈和怀念之情。
赏析
这首诗以江南为背景,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在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的深深怀念和对公务繁忙的无奈,诗人以“簿书海底白人头”这一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公务繁忙、岁月流逝的残酷现实,同时也流露出对江南美好风月的深深怀念,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的仕途经历有关,李觏一生以教学为主,但也曾涉足仕途,在仕途中,他或许因公务繁忙而无暇欣赏江南的美景,从而产生了深深的遗憾和无奈,这种情感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这首诗也可能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某种不满和无奈,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的深深怀念和对公务繁忙的无奈,还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感悟,它以其优美的语言、深远的意境和真挚的情感,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佳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