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踏雪
宋·杨万里
祗愁穷腊雪作恶,不道雪天好行乐。
诗成欲唤老樵夫,共看青山失翠螺。
作者及朝代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余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
作者简介
杨万里早年多次拜他人为师,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举进士,授赣州司户参军,历任国子博士、太常博士、太常丞兼吏部右侍郎官、东宫侍读、秘书监等,在朝廷中,杨万里是主战派人物,绍熙元年(1190年),借焕章阁学士致仕,不久病卒,追赠光禄大夫。
译文
只担心穷冬腊月时大雪肆虐成灾,却不曾想雪天正是出行游玩的好时节,诗作写成之后想要呼唤老樵夫一同来欣赏,共看被白雪覆盖后青山失去了往日翠绿的螺髻模样。
释义
“祗愁穷腊雪作恶”表达了诗人对大雪可能带来的灾害的担忧;“不道雪天好行乐”则笔锋一转,展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心态,认为雪天正是享受自然美景的好时机。“诗成欲唤老樵夫,共看青山失翠螺”两句,进一步描绘了诗人想要与友人分享这份美景的心情,以及雪后青山独特的景致。
赏析
这首诗以雪天为背景,通过对比和转折的手法,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前两句“祗愁穷腊雪作恶,不道雪天好行乐”形成鲜明对比,既表达了诗人对雪灾的担忧,又体现了其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后两句则通过具体的行动和想象,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与友人共赏雪景的愉悦心情,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杨万里晚年时期,当时他或许正身处一个宁静的乡村或山林之中,面对大雪纷飞的景象,心中既有对雪灾可能带来的影响的忧虑,也有对雪天美景的欣赏和享受,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他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在南宋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这首诗无疑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