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瑶堤曲
唐·温庭筠
芦花多处竹阴底,砌作瑶堤不计层。
岸夹桃花锦浪生,江翻鸭绿倒蓬瀛。
新秋夜何爽,露下风转凄。
一声芦叶一声秋,一点芦花一点愁。
空洲白露吟啸远,斜月清光入棹流。
作者及朝代
作者:温庭筠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晚唐时期著名诗人、词人,他才思敏捷,精通音律,诗词兼工,尤其以词著称,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他的诗词风格浓艳精致,多写闺情,在词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对后世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芦花在竹荫下多处生长,它们层层叠叠,仿佛砌成了美丽的瑶堤,层层叠叠,难以计数,岸边桃花盛开,如同锦绣般绚烂,江水碧绿如鸭头绿,倒映着蓬莱仙境般的景致,新秋的夜晚多么清爽,露水下风变得愈发凄清,每一声芦叶响动都似乎在诉说着秋天的到来,每一片芦花飘落都承载着一点愁绪,空旷的沙洲上,白露吟唱的声音悠远,斜月洒下清辉,流入船桨荡起的波纹中。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秋日江边的美丽景色,通过芦花、竹阴、桃花、江水等元素,营造出一种清新而略带哀愁的氛围,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将自然景物与内心情感巧妙融合,表达了对秋天特有景致的喜爱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淡淡哀愁。
赏析
温庭筠的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秋天江边的宁静与美丽,首联“芦花多处竹阴底,砌作瑶堤不计层”以芦花和竹阴为背景,通过“砌作瑶堤”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江边景色的美丽与层次,颔联“岸夹桃花锦浪生,江翻鸭绿倒蓬瀛”则以桃花和江水为描绘对象,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色彩与动感,颈联和尾联则通过新秋的夜晚、露下风转凄、芦叶芦花的声响与飘落,以及空洲白露、斜月清光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哀愁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特有景致的喜爱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淡淡哀愁。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温庭筠的个人经历有关,作为晚唐时期的著名诗人、词人,温庭筠一生仕途坎坷,多次科举不第,晚年更是漂泊无依,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可能对秋天特有的景致有着更为深刻的感受与理解,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江边的美丽景色,不仅表达了他对自然美的热爱,也寄托了他对人生、对时光的感慨与思考,这首诗也反映了晚唐时期文人墨客对自然美的追求与向往,以及他们面对社会现实时的无奈与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