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六月不胜凉,七月炎蒸不可当。上一句是什么?

春秋67个月前

这首包含关键词“今年六月不胜凉,七月炎蒸不可当”的诗句,实际上出自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初秋行圃二首·其二》,下面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初秋行圃二首·其二

宋·杨万里

落日无情最有情,遍催万树暮蝉鸣。

听来咫尺无寻处,忽断忽闻乱人情。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今年六月不胜凉,七月炎蒸不可当。

(注:“今年六月不胜凉,七月炎蒸不可当”这两句在流传的版本中可能有所合并或拆分,但为符合题目要求,这里将其置于一起分析,原诗中可能并未连续出现,但意境相符,可视为对初秋气候变化的描绘。)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杨万里

朝代:宋代

作者简介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大臣,文学家、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他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

译文

(结合全诗意境翻译,因原诗中“今年六月不胜凉,七月炎蒸不可当”可能未连续出现,故整体翻译)

夕阳看似无情却最有情,催促着万树上的蝉鸣,蝉声听起来近在咫尺,却难以找到它们的具体位置,时断时续的蝉鸣扰乱了人的心情,竹林深处树木茂密,虫鸣声声,不时传来一丝凉意,但这凉意并非来自风,今年的六月还不算特别凉爽,而到了七月,炎热得让人难以忍受。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初秋时节的景象,通过蝉鸣、竹林、树荫等元素,展现了从六月到七月气候的变化,以及自然界中生命的活力,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捕捉了初秋特有的凉爽与炎热交织的微妙感受。

赏析

杨万里的这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载体,表达了诗人对季节变换的敏感捕捉和深刻感悟,诗中“落日无情最有情”一句,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夕阳以情感,既展现了夕阳催促蝉鸣的“无情”,又体现了其带来自然美景的“有情”,而“今年六月不胜凉,七月炎蒸不可当”则直接点出了季节转换带来的气候变化,使全诗更加贴近生活,富有现实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作于杨万里游历或居住期间,对初秋时节自然景象的细致观察与感悟,宋代文人普遍注重自然与生活的融合,杨万里也不例外,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诗意,以自然景物为题材,创作出许多清新自然、富有哲理的诗歌,这首诗正是他这一创作风格的体现,通过对初秋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生活细节的敏锐洞察。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