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湖泮宫转街曲,才隔清溪便无俗。下一句是什么?

生辉87个月前

诗词原文

镜湖曲

朝代:清代

作者:朱彝尊

镜湖泮宫转街曲,才隔清溪便无俗。

人家多住竹篱中,杨柳青青水映红。

画舫轻摇波影乱,渔舟唱晚入芦丛。

何须更问桃源路,此地风光已自同。

作者简介

朱彝尊(1629年-1709年),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醧舫、金风亭长,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别署烟波钓徒,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清代词人、学者、藏书家,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年)入直南书房,曾参与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禛齐名,时称“南王北朱”,词与陈维崧并称“朱陈”,开创“浙西词派”,为词坛领袖,著有《曝书亭集》等。

译文

镜湖边的泮宫(古代学宫)沿着曲折的街道延伸,仅仅隔了一条清澈的溪流,便远离了尘世的喧嚣与庸俗,人们大多居住在竹篱笆围成的院落中,杨柳青青,水面倒映着红花,景色宜人,画舫在水中轻轻摇曳,波光粼粼,渔舟在傍晚时分唱着歌驶入芦苇丛中,哪里还需要去寻找那传说中的桃花源呢?这里的风光已经与桃花源无异了。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镜湖周边宁静、优美、远离尘嚣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赏析

这首诗以“镜湖泮宫转街曲,才隔清溪便无俗”开篇,点明了镜湖周边的环境特点——清幽脱俗,接着通过“人家多住竹篱中,杨柳青青水映红”等句,进一步描绘了这里的居民生活和自然风光,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美丽的氛围,后两句“画舫轻摇波影乱,渔舟唱晚入芦丛”则通过动态的画面,增添了诗歌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最后以“何须更问桃源路,此地风光已自同”作结,既表达了对现实美景的满足,也寄托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山水田园诗。

创作背景

朱彝尊一生经历了明清易代的动荡时期,对仕途心灰意冷,晚年更是致力于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这首诗可能是在他游历镜湖时所作,通过对镜湖周边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描绘,表达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逃避,也反映了清代文人士大夫追求精神自由和心灵宁静的普遍心态。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