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牡丹
唐·李贺
入手截来花晕紫,闻香已觉玉池肥。
蜡光高卷照云鬓,酒晕浅斟低唱微。
露重风多开不尽,地寒天晚欲相依。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贺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贺,字长吉,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家境贫寒但才华横溢,以奇特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诗作常描绘神鬼、哀怨、死亡等主题,被誉为“诗鬼”,李贺的诗风瑰丽奇特,常运用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形成独特的艺术魅力。
译文
摘下的牡丹花瓣带着紫色的晕圈,闻到花香就已觉得池塘中的荷花似乎也更加丰腴,烛光高高卷起照亮了女子的云鬓,浅酌美酒低声吟唱,微醺中带着笑意,露水重,风也大,牡丹花虽多却难以完全绽放,天气寒冷,夜晚降临,花朵似乎想要相互依偎,担心明天风起会将花朵吹尽,今晚便珍惜这即将凋零的红颜,打着火把细细观赏。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牡丹花的美丽与哀愁,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首联“入手截来花晕紫,闻香已觉玉池肥”以牡丹的色泽与香气开篇,展现了牡丹的娇艳与生机;颔联“蜡光高卷照云鬓,酒晕浅斟低唱微”则通过烛光、美酒与歌声,营造出一种温馨而略带哀愁的氛围;颈联“露重风多开不尽,地寒天晚欲相依”以自然环境的恶劣暗示牡丹花开的艰难与不易;尾联“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即将逝去的惋惜与不舍。
赏析
这首诗以牡丹为题材,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牡丹花的美丽与哀愁,诗人以“花晕紫”和“玉池肥”两个生动的意象,描绘了牡丹花的娇艳与生机;通过“蜡光”、“酒晕”等意象的运用,营造出一种温馨而略带哀愁的氛围,颈联和尾联则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和诗人情感的抒发,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与不舍,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贺仕途不顺、生活困顿的时期,牡丹作为富贵之花,其美丽与哀愁恰好与诗人当时的境遇相呼应,诗人通过描绘牡丹花的美丽与哀愁,寄托了自己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与对人生无常的无奈,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与追求,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