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罗上党各宗枝,有两曾参果是非。出自哪首诗?

风云87个月前

诗词原文

辨两曾参

唐·皎然

新罗上党各宗枝,有两曾参果是非。

若向空门学心地,此中应得不须疑。

作者简介

皎然,唐代诗僧,俗姓谢,字清昼,湖州(今浙江吴兴)人,他是南朝文学家谢灵运的十世孙,早年出入儒、墨、道三家,安史之乱后皈依佛门,居吴兴杼山妙喜寺,与颜真卿、韦应物、灵澈、陆羽等名士交往唱和,诗名颇盛,皎然的诗歌理论著作《诗式》及大量诗作,在中国诗论和诗歌创作史上颇有影响。

译文

新罗(古代朝鲜的一个国家)和上党(中国地名,今山西长治一带)各自有着曾参(孔子弟子,以孝著称)的后裔,却出现了两个名叫曾参的人,让人难以分辨谁是谁非,如果向佛教的空门学习心地法门,或许能在这其中找到答案,不再疑惑。

释义

这首诗通过讲述两个名叫曾参的人引发的混淆,表达了对于事物真相探寻的渴望,首句点明两个曾参分别来自不同的地方,次句提出疑问,即如何分辨这两个曾参的真伪,后两句则提出解决之道,即通过佛教的心地法门来寻求答案,消除疑惑。

赏析

皎然此诗以“辨两曾参”为题,借历史人物之名,探讨的是如何辨别真伪、消除疑惑的主题,诗中通过对比新罗和上党的曾参后裔,巧妙地设置了一个悬念,引发读者对于真相探寻的兴趣,后两句则通过引入佛教思想,提出了一种超越世俗逻辑的解决之道,即通过学习心地法门来洞察事物的本质,消除内心的疑惑,这种以佛理入诗的手法,既体现了皎然作为诗僧的身份特征,也展示了其诗歌创作的独特魅力。

创作背景

皎然生活在唐代中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思想多元的时代,佛教在当时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深入发展,对于士人阶层产生了深远影响,皎然作为一位诗僧,对于佛教思想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这首诗可能是他在与友人交流或独自修行时,对于如何辨别真伪、消除疑惑这一问题的思考结晶,通过借古喻今的手法,皎然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对于佛教思想的认同和推崇,同时也展示了其诗歌创作的深厚功底和独特风格。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