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渠水
宋·王安石
雨后渠水涨泠泠,
风定波平似镜清。
脕雨何妨略弹压,
不应犹自借渠权。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凉,形象淡远纯朴,有《临川集》等著作传世。
译文
雨后的渠水涨得泠泠作响,风停之后水面平静得像镜子一样清澈,傍晚时分的小雨又何妨稍微压制一下,渠水不应该还借着雨势肆意泛滥,侵占了它本不该有的权势。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雨后渠水的景象,并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于权势的某种态度,首句写雨后渠水涨高的情景,次句写风平浪静后水面的清澈,后两句则借渠水在雨后泛滥的情景,隐喻某些人或势力不应借着时机肆意扩张自己的权势。
赏析
这首诗以雨后渠水为题材,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巧妙的隐喻,表达了诗人对于权势的深刻思考,前两句写雨后渠水的景象,既描绘了自然之美,又为后两句的隐喻做了铺垫,后两句则借渠水泛滥的情景,隐喻了某些人或势力在特定时机下的行为,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现象的不满和批判。
诗中的“脕雨何妨略弹压”一句,既是对渠水泛滥的直接描述,也是对某种行为的隐喻,诗人认为,即使是小雨,也应该对其进行适当的压制,以免其泛滥成灾,这实际上是在暗示,对于某些人或势力在特定时机下的行为,也应该进行适当的约束和限制,以免其过度扩张和滥用权势。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王安石的政治生涯有关,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主张变法图强,推行了一系列的新政,他的改革措施也遭到了守旧派的强烈反对和阻挠,在这首诗中,诗人可能借渠水泛滥的情景,隐喻了守旧派在特定时机下对改革势力的打压和阻挠,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于这种现象的不满和批判,以及对改革事业的坚定信念和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