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船夜援琴
唐·白居易
鸟栖鱼不动,月照夜江寒。
身外都无事,舟中只有琴。
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
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
朝来牵夫皆上船,收缆脱巾篷底眠。
后夜忽闻渔艇远,前滩月落浪花圆。
作者及朝代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作者简介
白居易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自幼聪颖,读书刻苦,贞元十六年(800年)中进士,后历任翰林学士、左拾遗等职,因上书言事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历任杭州、苏州刺史,晚年闲居洛阳,白居易的诗作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反对绮靡浮华,追求通俗易懂。
译文
(后半部分涉及关键词的译文)
早晨到来时,船夫们都上了船,他们收起缆绳,脱下头巾,在船篷底下安然入睡,到了后半夜,忽然听到远处渔船的声响,只见前滩的月亮已经落下,浪花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圆润。
释义
这段诗句描绘了船夫们早晨上船后的宁静生活,以及夜晚江上的静谧与变化,通过“朝来牵夫皆上船,收缆脱巾篷底眠”展现了船夫们劳作后的疲惫与放松,而“后夜忽闻渔艇远,前滩月落浪花圆”则描绘了夜晚江面的宁静与变化,富有诗意和画面感。
赏析
白居易的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船上的生活场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感悟,前半部分通过“鸟栖鱼不动,月照夜江寒”等句,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寒冷的夜晚氛围,而“身外都无事,舟中只有琴”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后半部分通过“朝来牵夫皆上船,收缆脱巾篷底眠”等句,展现了船夫们简单而质朴的生活,以及他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整首诗语言平易近人,意境深远,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白居易被贬谪期间,他在这段时间里游历了江南水乡,对船上的生活有了深刻的体验和感悟,通过这首诗,白居易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也表达了对简单、质朴生活的赞美和追求,这首诗也反映了白居易在仕途失意后,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思考,以及他追求内心宁静与超脱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