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荔枝
宋·苏轼
红纱帐里透芳香,碧玉盘中缀锦囊。
琼浆玉液胜瑶酒,凤髓龙肝美可尝。
若使太真知此味,荔枝焉得到长安。
丝窠璎珞消多少,破费天公百斛珠。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译文
在红纱帐中透出荔枝的芳香,碧玉盘中盛放着像锦囊一样的荔枝,荔枝的汁液如同琼浆玉液,胜过瑶酒,它的果肉如同凤髓龙肝,美味无比,如果杨贵妃知道荔枝的这种美味,那么荔枝又怎能轻易到达长安呢?荔枝的表皮如同精美的丝窠璎珞,消耗了多少珍宝,仿佛是天公为了这美味破费了百斛的珍珠。
释义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赞美了荔枝的美味和珍贵,诗中“红纱帐里透芳香,碧玉盘中缀锦囊”描绘了荔枝的香气和外观,“琼浆玉液胜瑶酒,凤髓龙肝美可尝”则进一步强调了荔枝的美味,后两句则通过历史典故和夸张的手法,表达了荔枝的珍稀和昂贵。
赏析
这首诗以荔枝为题,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荔枝的美味和珍贵,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使得诗歌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诗人还通过历史典故的引用,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趣味性,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表达了对荔枝的赞美之情,又寄托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在品尝荔枝后所写,荔枝在古代是一种珍稀的水果,因其美味和珍贵而备受人们喜爱,苏轼在品尝荔枝后,被其美味所打动,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来赞美荔枝,诗人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敬畏,在创作这首诗时,苏轼可能正处于一种闲适、愉悦的心境之中,这也使得诗歌充满了轻松、愉悦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