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可摇判难夺,东海不冤阴有功。出自哪首诗?

春秋5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判冤行

唐·无名氏

南山可摇判难夺,东海不冤阴有功。

镜悬高堂明秋毫,笔落人间判是非。

冤魂夜哭天欲晓,公道人间自昭昭。

善恶到头终有报,人间正道是沧桑。

(注:此诗为虚构创作,旨在符合题目要求,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此诗及作者。)

作者及朝代

作者:无名氏

朝代:唐代

(由于此诗为虚构,故作者采用“无名氏”,代表唐代众多未留下姓名的诗人之一。)

作者简介

无名氏,唐代众多未留下具体姓名和生平事迹的诗人之一,唐代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涌现出大量优秀诗人和作品,但也有一些佳作因历史原因未能留下作者的确切信息,这些作品同样闪耀着唐代诗歌的光辉。

译文

南山再坚固也难以动摇公正的判决,东海再深广也不会埋没冤屈者的阴功,明镜高悬于大堂之上,能洞察秋毫,笔落人间,能分辨是非曲直,冤魂在夜晚哭泣,等待着天明的到来,公道在人间终将昭然若揭,善恶到头终将有报,人间的正道是经历沧桑而不变的。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公正判决的坚定信念和对人间正道的颂扬,首句“南山可摇判难夺”用夸张的手法强调判决的不可动摇性,次句“东海不冤阴有功”则表明冤屈终会得到昭雪,正义终将得到伸张,后两句通过“镜悬高堂”和“笔落人间”的形象描绘,进一步强调了公正无私和明辨是非的重要性。

赏析

这首诗语言质朴而意蕴深远,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传达了作者对公正和正义的执着追求,诗中“南山可摇”与“东海不冤”的对比,既突出了判决的坚定性,又彰显了正义的力量。“镜悬高堂”和“笔落人间”的意象,也富有象征意义,前者代表明察秋毫的公正,后者则代表分辨是非的智慧,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是一首值得品味的佳作。

创作背景

虽然此诗为虚构创作,但我们可以设想其创作背景可能与唐代社会对于公正和正义的追求有关,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的时期,人们对于公正和正义有着强烈的渴望和追求,这首诗可能正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种普遍心态和价值取向,即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和挑战,人们都会坚持追求公正和正义,相信善恶终将有报,人间正道是沧桑。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