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过垂虹
宋·姜夔
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
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
摘索风巾些子倦,苍茫水枕霎时醒。
枫林白雁秋声急,泗水红蕖晚节香。
作者及朝代
作者:姜夔(kuí),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书法家,生于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后移居湖州(今浙江省湖州市),他多才多艺,诗词、散文、音乐、书法无不精通,是南宋词坛的杰出代表之一,其作品以清空冷峭、意境高远著称。
作者简介
姜夔一生未仕,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早年曾向杨万里学诗,晚年受辛弃疾赏识,并结为忘年之交,他的词作多抒发身世之感、家国之痛,以及自然景物的描绘,风格独特,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我亲自创作的新词音韵最为娇美,小红轻声低唱着,我则在一旁吹箫伴奏,一曲终了,我们已走过了松陵路,回首望去,那烟波中的十四座桥依旧历历在目,摘下风巾,略感一丝疲倦,但躺在苍茫的水面上,我瞬间清醒了过来,枫林中白雁南飞,秋声急促,而泗水边的红荷在晚秋时节依然散发着清香。
(注:原文中“摘索风巾些子倦,苍茫水枕霎时醒”两句并未直接出现在上述译文中,但根据诗意,我将其融入整体意境中进行了解读,这两句诗可能出自姜夔的其他作品或后人辑录时的误植,因为它们在《过垂虹》原诗中并不完整出现,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尝试将其融入整体解读。)
释义
- “摘索风巾些子倦”:摘下风巾,感到一丝疲倦,摘索,即摘下;风巾,古代文人出行时用以遮风的头巾;些子,少许、一点。
- “苍茫水枕霎时醒”:躺在苍茫的水面上,我瞬间清醒了过来,苍茫,空旷辽远;水枕,指水面上的船或枕水而眠;霎时,极短的时间。
赏析
这两句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在旅途中的微妙心境变化,从摘下风巾的疲倦,到躺在水面上的瞬间清醒,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敏锐感知,也寓含了诗人对人生旅途的深刻体悟,在苍茫的水面上,诗人仿佛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与清醒,这种瞬间的转变,既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领悟。
创作背景
姜夔的这首《过垂虹》可能创作于他游历江南期间,垂虹桥位于今江苏省吴江市,是古代著名的风景名胜之一,姜夔在游历过程中,被江南的美景和人文气息所吸引,创作了大量描绘江南风光的诗词,这首《过垂虹》就是其中之一,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江南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也反映了姜夔作为一位漂泊江湖的文人,对身世之感、家国之痛的深刻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