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食笋十韵
唐·白居易
此州乃竹乡,春笋满山谷。
山夫折盈抱,抱来早市鬻。
物以多为贱,双钱易一束。
置之炊甑中,与饭同时熟。
紫箨坼故锦,素肌擘新玉。
每日遂加餐,经时不思肉。
久为京洛客,此味常不足。
且食勿踟蹰,南风吹作竹。
笋蕨都无且则休,菜无半叶也堪羞。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作者及朝代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居易的诗作在唐代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诗歌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
译文
在这竹乡之地,春笋遍布山谷,山民们折下一大抱,早早拿到市场上去卖,因为数量众多,所以价格很便宜,两文钱就能买到一束,把它们放在炊甑里,和饭一起煮熟,紫色的笋壳像剥开的旧锦,白色的笋肉像新剖的美玉,每天吃它,连肉都不想吃了,长久以来作为京城洛阳的客人,这种美味总是吃不够,所以且吃且珍惜,不要犹豫,南风吹过,它们就会变成竹子,如果没有笋和蕨菜,那就算了,连菜叶都没有半片,真是让人羞愧,如果对着这些美味的笋还大吃其他肉食,那世间哪里还有像“扬州鹤”那样既富贵又闲适的生活呢?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竹乡春笋的丰富与美味,表达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满足和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也隐含了对京城繁华生活的怀念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最后一句“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则借用了“扬州鹤”的典故,讽刺了那些贪得无厌、追求物质享受的人。
赏析
这首诗以春笋为题材,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春笋的鲜美和诗人的闲适生活,诗人用“紫箨坼故锦,素肌擘新玉”来形容春笋的色泽和质地,形象生动,富有诗意,诗人也通过对比和讽刺的手法,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整首诗语言平易近人,情感真挚自然,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的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白居易晚年时期,当时他因政治原因被贬谪到江州(今江西九江)等地任职,在贬谪期间,白居易深入民间生活,对当地的风土人情和自然景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验,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而成的,它反映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同时也隐含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