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过秦岭
唐·李涉
道旁火炬如昼明,道上牵夫如蚁行。
山高水远愁断路,雪霁云开见日明。
作者简介
李涉,唐代诗人,约生于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卒于唐昭宗乾宁年间(894-898),字不详,自号清溪子,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早年曾客居梁园(今河南商丘),后游历四方,晚年寓居润州鹤林寺,李涉工于诗文,尤善七言绝句,内容多抒发旅途中的所见所感,风格清新自然,语言通俗易懂,在当时颇有名气。
译文
道路两旁的火炬明亮如同白昼,道路上拉车的夫役们像蚂蚁一样艰难前行,山高水远,愁绪似乎阻断了前行的道路,但雪停云散之后,终于迎来了阳光明媚的一天。
释义
“道旁火炬如昼明”描绘了夜晚道路两旁火把照亮的景象,强调了环境的明亮;“道上牵夫如蚁行”则通过比喻,形象地描绘了拉车夫役们艰辛劳作的场景,他们像蚂蚁一样渺小且步履维艰。“山高水远愁断路”表达了旅途的艰难和愁苦,仿佛连路都被愁绪阻断;“雪霁云开见日明”则预示着困境的结束,迎来了希望和光明。
赏析
这首诗以生动的画面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诗人旅途中的所见所感,前两句通过鲜明的对比,突出了道路环境的明亮与夫役们的艰辛,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后两句则通过自然景象的变化,寓意着人生的起伏和转折,表达了诗人对困境的乐观态度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性和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涉游历四方、历经艰辛的某个时期,在旅途中,他目睹了拉车夫役们的艰辛劳作,感受到了旅途的艰难和愁苦,他并没有因此消沉沮丧,而是从自然景象的变化中汲取了力量和希望,在雪停云散、阳光明媚的那一刻,他找到了前行的勇气和动力,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哲理和感染力的诗篇,这首诗不仅反映了诗人个人的心路历程,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普遍价值。